嚴格來說,乙型肝炎不能「斷尾」。
的確,現時的乙肝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控制肝臟發炎受損,從而減低將來出現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部分病人甚至在停藥後仍能保持這些良好效果,看起來跟完全康復分別不大。了解更多現時乙肝藥物及甚麼時候可以停藥,請見:〈慢性乙肝治療有什麼藥物可用?〉及〈甚麼時候不用再服乙肝口服藥?〉
不過,在這情況下,縱然各種檢測指標均正常,但少量乙肝病毒仍留在患者體內。一旦病人抵抗力下降,又或接受一些壓抑免疫力的治療,例如類固醇、癌症的化療或其他抗免疫藥物,乙型肝炎依然有機會復發,「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會由陰性轉為陽性(由偵測不到轉為偵測得到)。
因此,患者必須按時覆診,由醫生適時跟進。還有,不要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藥物,以免影響肝臟功能。若因患上其他疾病而向其他醫生求診,必須告訴他們你是乙肝患者,萬一需要處方壓抑免疫力藥物,他們可以因應你的狀況而下決定,例如同時處方口服抗病毒藥,以作保護。
另外,一些個案指自己小時候驗出體內有乙肝病毒,長大後反而驗不出,是否意味乙肝病毒已消除。事實上,每年大約有0.5%乙肝患者出現「表面抗原」由陽轉陰(由偵測出來轉為偵測不到,醫學述語為「乙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代表患者的免疫系統自行清除了體內的乙肝病毒。然而,要確定一個人是否乙肝患者,「表面抗原」測試必須連續6個月為陽性。由於乙肝病毒測試比較複雜,醫生需審閱其他檢測報告,才能清楚了解全面狀況,以便確認當事人體內的乙肝病毒是否消除。了解更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甚麼東西〉
延伸閱讀: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變成陰性,是否代表「完全康復」,沒有患上肝癌的風險?
校閱:黃麗虹教授
日期:2017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