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來自乙肝病毒,當釋放到血液中,驗血時便會被驗出,表示病毒正在體內複製,也意味病毒數量很高,傳染性也高。
至於「乙肝病毒e抗體」(anti-HBe或HBeAb),是由免疫系統針對上述「e抗原」產生的,負責攻擊「e抗原」,驗出「e抗體」,表示病毒複製的速度正在減慢。
「e抗原」和「e抗體」的確可罕有地同時呈陽性,意思是同時被驗出。因為乙肝病毒不止一種,它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由A至J共10種,亞洲盛行的是B型及C型。當患者曾接觸不止一種乙肝病毒,免疫系統攻擊其中一種病毒時,產生了「e抗體」,而另一種乙肝病毒的「e抗原」也同時存在,就會形式「e抗原」和「e抗體」兩種看似「不共戴天」的物質同時出現了。
驗出「e抗原」,表示患者具傳染性。經過治療後,患者每年約有0.5至1.0%機會可清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意味體內病毒被清除。如患者在50歲或於發展成肝硬化前清除「表面抗原」,康復前景將會十分理想。(詳見:〈男人之苦!乙肝「康復」後仍較易患肝癌〉及計算肝癌風險)不過,即使如此,肝內依然存有微量病毒。假若患者的免疫力出現問題,肝炎仍有可能復發。
延伸閱讀:了解更多乙肝檢測項目,掌握病情,詳見《解構乙型肝炎報告》
校閱:黃麗虹教授
日期: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