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症除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讓不少人的生活習慣悄然改變,飲酒就是其中之一。一項本中心參與、由香港和美國專家合作的研究,已發表於《肝病學報告(JHEP Reports)》期刊,發現疫症期間飲酒顯著增加,對肝臟健康造成影響,甚至在疫後仍未恢復正常。
COVID-19,人人齊飲酒?酒精性肝炎發病率顯著上升
「飲酒傷肝」是廣為人知的常識,長期過量飲酒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形成酒精性肝炎,進而引發肝硬化、肝癌,甚至肝衰竭。根據研究,COVID-19期間,香港酒精性肝炎的發病率增幅十分顯著:
- 2010-2012年:發病率從每十萬人0.22宗降至0.03宗,之後數年間維持低水平。
- 2017年開始:發病率重新上升。
- 2020年(疫症爆發):發病率達到最高峰,約為每十萬人0.28宗,另一種診斷標準則顯示發病率達到0.43宗。
- 2021-2022年:部分標準顯示發病率開始穩定,但另一診斷標準顯示疫情後發病率仍在持續上升。
相對之下,美國的情況更為嚴重,其酒精性肝炎發病率從疫症前的每十萬人39.4宗增至疫症期間的53.7宗,特別是女性和年輕人的增幅更為明顯。不過,美國的發病率在2023年後開始明顯回落。
按研究推論,疫症期間的隔離措施、社交限制,以及心理壓力可能促使更多人以飲酒緩解焦慮。此外,居家工作也無形中讓飲酒更加便捷。雖然COVID-19過去,但數據顯示相當部分人仍比疫症前更多沾酒。
盡少飲酒、驗肝護肝
如果你已有飲酒習慣,那除了希望你戒酒或減少飲酒外,也該檢查肝臟健康:
避免過量飲酒:對於「長期過量飲酒」的定義,雖然沒有統一標準,但按照香港衞生署的建議,男士每日不應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克純酒精);女士每日不應超過1個酒精單位,即大約半罐啤酒,或1/4杯紅酒。飲酒愈多和愈頻密,對健康損害愈大。
檢查肝臟健康:酒精性肝炎可能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未被發現和治療會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盡快安排驗肝,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建議檢查肝功能、肝酵素、超聲波和肝纖維化掃瞄,以較全面地掌握肝臟情況。
飲酒和整體社會環境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飲酒習慣並非單純的個人選擇,還與整體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疫症過後,我們如何擺脫杯中物?例如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健康資源來幫助人們紓解壓力?政策上應否進一步規管酒精銷售?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討論。
肝臟健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整體社會健康的縮影。我們期待有更多針對飲酒的健康教育與替代資源,讓市民在疫後的日子裏,能夠更健康地「復常」。
校閱:黃麗虹教授
日期:2025年1月28日
來源研究:
Yang Z, Hui VW, Yip TC, et al. Alcohol-associated hepatitis trends before and following the onse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cross two distinct coh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ng Kong. JHEP Rep. 2024;7(1):101254. Published 2024 Oct 31. doi:10.1016/j.jhepr.2024.1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