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十二月,隨著節慶派對和公司聚餐接踵而來,許多人不免會吃多了,體重隨之上升。然而,身邊總有朋友「食極都唔肥」,讓人羨慕不已。但這種看似「天生瘦底」的體質,可能隱藏著難以察覺的健康風險。
事實上,「食極唔肥」可能只是假象。有些人外表瘦削,但內臟已經堆積脂肪,變得「肥」了。有研究顯示,約27%香港成年人患有脂肪肝,而其中兩成患者的體重指標(BMI)處於正常範圍,此現象在醫學上稱為「非超重脂肪肝」。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非超重脂肪肝比例僅約一成。這種情況在亞洲人中尤為普遍,與基因、體質特徵及飲食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
內臟被脂肪包裹或患有脂肪肝,對健康存有極大隱患,最終或會引發嚴重的肝臟及心臟問題。脂肪肝的進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是單純脂肪化階段,雖然肝內已積聚脂肪,但尚未有明顯發炎,風險較低。然而,若三高等代謝指標控制不佳,脂肪肝可進一步引發肝臟發炎,進而導致纖維化。研究指出,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部分患者的肝臟纖維化可能每三至五年惡化一級,最終演變成肝硬化,並引發肝癌、腹水等併發症。
逆轉脂肪肝,甚至肝纖維化
幸運的是,只要及時採取行動,透過減重5至10%、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代謝指標,脂肪肝是有機會逆轉的。早前有位50歲的脂肪肝患者,初診時體重逾200磅,且肝纖維化已達中度以上。經過一年努力,他成功減重約20公斤。後續檢查顯示,肝內脂肪已消失,纖維化情況亦有明顯改善。
即使是體重正常的人士,如被診斷為脂肪肝,適度減重3至5%也能帶來顯著改善。同時,每週運動至少三小時尤為重要。飲食方面,應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例如晚餐時以蔬菜、瘦肉為主,並將飯量減半。至於無法避免的節慶聚餐,可採取平衡策略:在享用大餐後的一星期,適當地增加運動量。這種「運動補償」的方法,有助於消耗多餘熱量,維持健康體重。
若您屬於高危族群,例如BMI超過23、有三高,或有脂肪肝家族史,建議及早進行肝纖維掃描檢查。即使確診脂肪肝,只要透過運動和飲食管理,病情仍有機會逆轉。市面上亦有護肝的食物及保健品可作輔助,但最關鍵的,還是要配合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本文原載於 2024年12月10日《信報》,閱肝獲同意轉載,題目為閱肝所擬,內文亦有所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