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大腸癌不可怕!怎樣做大腸癌篩查?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專業健康資訊|擺脫腸胃肝病

及早發現,大腸癌不可怕!怎樣做大腸癌篩查?

及早發現,大腸癌不可怕!怎樣做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在2018年,計有5,634宗新症;同時,致死人數也名列第二,有2,314人,僅次於肺癌。單憑數字,大腸癌是個幾無生機的致命危疾,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及早治療大腸癌是存活關鍵!大腸癌分期和治療

癌症和絕大多數的疾病一樣,都有輕重之分,我們會為大腸癌分期,區分它的嚴重程度:

 

病理

治療方法

第一期

癌細胞局限於大腸粘膜下層或肌肉

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第二期

癌細胞可能已生長至大腸壁外的組織,可能粘附在鄰近的器官,但沒有入侵淋巴系統或遠端器官

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可能需要進行化療或電療為輔助治療

第三期

癌細胞已入侵一個或以上淋巴結

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需進行化療或電療為輔助治療

第四期

癌細胞已擴散至遠端器官

由於病情較為嚴重,所以治療計劃需由不同專科的醫護人員擬訂個人化癌症治療方案

表格改篇自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大腸癌專題

可以看出,治療愈早期的大腸癌,過程會愈簡單,手術後可能不需要電療和化療輔助。更重要的是,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統計2010至2016年的數據,在第一期發現大腸癌的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90%。所謂五年存活率,是指癌症病人接受治療之後五年仍然生存。

大腸癌五年存活率
改篇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大腸癌專題

相反,到癌細胞已經擴散的第四期才發現、治療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只有不足兩成。那該怎樣及早發現大腸癌呢?

看症狀?不盡正確。

大腸癌的症狀既廣泛又不特別,可能是持續的腸胃不適,或肚屙肚瀉,或大便有血,或大便形狀改變,與一般腸道疾病相似,在早期更加不明顯,故難以單憑症狀及早發現大腸癌。我們應該做的,是主動篩查

大腸癌篩查怎樣做?

在香港,大腸癌篩查最常用的方法有: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1]

大便隱血測試:

即檢查大便中有沒有血紅素,以判斷腸道有沒有出血。是一項便宜且沒有風險的初步測試。按香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若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便須要照大腸鏡確定病情。(此項檢查每2年一次)

大腸鏡:

醫生使用內窺鏡,直接檢查大腸腸道情況,若發現有大腸癌的前身:瘜肉,會直接切除;若發現疑似癌變,則會抽取組織作進一步檢查。(如果一直沒有發現瘜肉或癌變,此項檢查每10年一次)

由於大腸癌的病發年齡,主要是50歲或以上的人士,所以香港衛生署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對象定為50-75歲。若你或家人已屆適齡,建議加入篩查計劃,及早預防、發現和治療大腸癌。

最後,附上香港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的流程和海報。
大腸癌篩查流程

大腸癌篩查計劃海報

註釋:
[1] 其他檢查大腸癌的方法尚有: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纖維結腸鏡、X光鋇劑灌腸攝影,但在香港並不常見。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