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認識炎症性腸病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肚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認識炎症性腸病

肚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認識炎症性腸病

肚痛腹瀉,我們都會想到吃錯東西引致腸胃炎,喝幾天粥,來回廁所,買些成藥輔助,臥床休息便會康復。但你有沒有想過,肚痛未必是腸胃炎,或許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大家可能對炎症性腸病比較陌生。不難理解,我們的研究估計,現時香港只有約三千名患者,並不算普遍,然而,在1981至2014年間,患病人數增加了三十倍[1]。看它上升的勢頭,我們還是不能置之不理。

炎症性腸病(IBD是甚麼

炎症性腸病可以細分為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都是由免疫系統的不正常反應,引起慢性腸道發炎。成因至今未明,醫學界普遍認為與多種複雜因素有關,包括免疫系統問題、遺傳基因、環境和腸道微生物群等。除了持續的肚痛和腹瀉外,炎症性腸病一般還有大便帶血、體重下跌、貧血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腸塞或腸道出血,若情況緊急,病人須動手術治理,甚至切除整條大腸。

目前,炎症性腸病仍是一種未能「斷尾」的病,現時主要以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減少惡化及併發症,若及早治療更能事半功倍,減少住院及施手術的機會。此病的治療目標,第一是在發炎時,即時「救火」;第二是炎症治療後,避免「死灰復燃」。更詳盡的治療方法:〈治療炎症性腸病:不能根治但必須控制

炎症性腸病和腸胃炎比較

看到這裡,大家都了解炎症性腸病和腸胃炎有所不同,為了更清晰,以下面的圖表比較兩種疾病。

 

炎症性腸病

急性腸胃炎*

類型

慢性疾病

急性疾病

成因

免疫系統的不正常反應

進食不潔的食物,感染細菌或病毒

病癥

腹痛、腹瀉、大便帶血和黏液、體重減輕、發燒,可能併發貧血、腸塞、腸道出血、瘻管肛漏等

主要是腹瀉和嘔吐,其他有發燒、食慾減退、噁心、腹漲、肚痛等

治療

採用抗炎藥物、免疫系統抑制劑等^,控制病情

一般可以自行痊癒,醫生會因應情況以藥物輔助,如止嘔、止痛等

康復時間

未能「斷尾」,僅能靠藥物控制,減少惡化機會

一般十天內病癥就會消失

*腸胃炎還有一種「敏感性腸胃炎」,指身體對某些食物如蛋、牛奶、甲殼類敏感而引發過敏反應,但這裡集中討論較常見的急性腸胃炎。
^乙肝人士需同時服藥抑制乙肝病毒:〈服用類固醇、抑制免疫力要注意慢性病:炎症性腸病(IBD)遇上乙型肝炎

總之,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曠日持久的慢性疾病,和通常一兩星期就自行痊癒的腸胃炎不同。如果你發現經久不癒的肚痛腹瀉,不妨向醫生提出是否患上炎症性腸病。醫生會根據臨床病癥,加上內視鏡、病理化驗或放射診斷等檢查,找出是否炎症性腸病害你不適。

[1] Ng SC, Leung WK, Shi HY, et al.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om 1981 to 2014: Results from a Territory-Wide Population-Based Registry in Hong Kong. Inflamm Bowel Dis. 2016;22(8):1954‐1960. doi:10.1097/MIB.0000000000000846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