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炎症性腸病:不能根治但必須控制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治療炎症性腸病:不能根治但必須控制

治療炎症性腸病:不能根治但必須控制

炎症性腸病(IBD)是慢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肚痛腹瀉、大便帶血、體重減輕、發燒等,多為間歇發作,頻率及輕重不一,嚴重時會導致腸纖維化、腸塞、瘻管肛漏或腸道潰瘍出血[1]。現時,我們尚未能根治這種疾病,但可以服藥控制病情。

炎症性腸病與普通腸胃炎分別:〈肚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認識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治療目標

炎症性腸病的病因至今未明,目前的線索,是免疫系統出現錯誤,侵襲腸道,令腸道發炎潰瘍,故歸類為自體免疫疾病的一員。其治療方向為緩解發炎、抑制過份亢進的免疫系統,以及解決併發症帶來的問題。同時,炎症性腸病不同腸胃炎,它沒法「斷尾」痊癒,我們服藥治療,目標不在根治,而是:

  • 紓緩癥狀
  • 恢復患者體重及營養
  • 令受炎症破壞的腸壁黏膜癒合,避免併發症與降低復發風險
  • 免於住院和手術
  • 讓患者日常生活無礙

怎樣治療炎症性腸病?

治療炎症性腸病,會按照病情嚴重程度,採不同的方法,判斷因素包括發病形式、頻密程度和受影響範圍等。

輕度症狀:
當病情相對較輕,治療重點是抑制發炎,醫生會處方抗炎藥物例如美沙拉嗪(Mesalazine),它有多種類型,包括口服藥、顆粒劑、肛塞藥丸、灌腸劑等,適用於不同的發炎位置,如果病情較重,可能會綜合口服及肛塞治療。

中度症狀:
如果病情加重,除了抗發炎外,還要壓抑免疫系統,包括服用類固醇或免疫系統抑制劑*,例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肝腎功能受損、影響骨髓功能尤其製造白血球等,所以治療期間會定期驗血,確保安全。

*乙肝人士需同時服藥抑制乙肝病毒:〈服用類固醇、抑制免疫力要注意慢性病:炎症性腸病(IBD)遇上乙型肝炎

嚴重症狀及併發症:
病人須入院治療,由腸胃科和外科醫生會診檢查治療。或會注射類固醇,若藥物無效或病情惡化,可能要注射生物製劑(Biologics),以祈快速抑制炎症,減低動手術的風險。

生物製劑是利用生物科技,由人工合成DNA製造的藥物,能夠改善腸道發炎的症狀,減輕類固醇劑量,藥效較傳統藥物快捷及顯著。然而,它的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肺結核及乙型肝炎復發,在處方前須經詳細檢查。

若併發症嚴重損害腸道,例如出現瘻管肛漏、穿腸、腸臟大量出血或腸道阻塞等,就得動手術切除部份腸道或開人工造口。

說了那麼多治療方法,炎症性腸病患者既要終身服藥,嚴重起來還要動手術。生活會不會諸多掣肘,不能自理?

本文執筆之時,適逢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卸任,他宣佈辭任的原因,正是炎症性腸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不是側面說明炎症性腸病患者能夠擔任要務,甚至國家首長?何況不評論政績,安倍氏還是史上連續在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就我接觸的病人,在治療得當,控制疾病後,除了須定時覆診和因應病況調節飲食,例如避免高糖、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精製食品和大量添加劑的食物(例如香腸、午餐肉、雪糕等)外,生活也能大致與常人無異,所以不用過份擔心,更不要「諱疾忌醫」呢。

注釋:
[1] 炎症性腸病分為兩大類:克隆氏症(Crohn’ s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瘻管肛漏是克隆氏症造成,腸道潰瘍出血則是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