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Globocan 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有1800萬宗癌症新例,大腸癌佔其中10.2%,發病率位居第三。同年,其死亡率高踞第二,有88萬人喪生。要預防大腸癌,醫學界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索腸道微生物態。
說到大、小腸內有其他生物,我們會想到寄生蟲,但其實遠遠不只寄生蟲,哺乳類動物的腸道本來就棲息着成千上萬的微生物。它們由數千種細菌、病毒和真菌組成,構成非常複雜奇妙的生態系統。近年的研究證實,這些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擔當意想不到的角色,例如物質代謝與轉化、膽汁、膽固醇的代謝、分解無法消化的膳食纖維成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合成維他命B(硫胺素、葉酸、生物素、核黃素和泛酸)等。
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充當宿主的生理和行為的調節劑,誘發具有抑癌作用的自體免疫過程,所以菌-腸-腦軸線(microbiota-gut-brain axis)這種消化道與大腦之間的溝通渠道不容忽視。
腸道菌群失調
那腸道微生物關大腸癌什麼事呢?目前至少證明兩點:
1.大腸癌患者的微生物群多樣性明顯低於健康人士,即是說,在腸道中發現的品種明顯較少,有菌群失調之象。
2.在大腸癌患者的腸道中,鑑定出較多屬於致癌因子的「有害」細菌,直接或間接引發炎症,令腸道細胞腫瘤增生、癌化。包括核梭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hathewayi)和澄清細菌(Bacteroides clarus)。
腸道微生物多如恒河沙數,和人體的交互千絲萬縷,暫時未有確鑿的飲食準則針對個別微生物,但若論及幫助預防大腸癌,多樣化的飲食習慣已證明有助保持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健康,進而減少大腸癌風險。
所謂多樣化飲食,是指食物種類豐富多色,涵蓋多種主要食物,即蔬菜和豆類、穀物、水果、動植物蛋白及乳製品,同時滿足人體對宏量營養的需求,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同樣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即維他命和礦物質。街知巷聞的「地中海式飲食」正是多樣化飲食的最佳代表。
【編按】地中海式飲食亦有助於降低代謝綜合症風險(如:大肚腩、糖尿病、高血壓),甚至逆轉非酒精性脂肪肝,延伸閱讀:〈地中海式飲食(一):食得健康 不要脂肪肝〉
地中海沿海居民進食大量的蔬菜、穀物、豆類的植物蛋白多於動物蛋白,並以白肉和魚為主,適量的堅果、種子、生果和橄欖油,攝取小量的乳製品、紅肉、雞蛋。然而,隨着食物環境改變,多樣化並非單一地愈多愈有利健康,劣質食品便不包括在內。地中海式飲食多以手工製為主,含絕少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例如精製澱粉、甜食、廚師腸、醃漬物、罐頭、泡麵等。此外,動物研究發現,加工食品中常見的食物添加劑破壞腸道細胞結構完整性,產生害菌黏附於腸壁上的情況,增加腸癌的風險。
美國匹茲堡大學曾領導一項研究,從飲食習慣着手,比較非洲農村人和非洲裔美國人的癌症風險。結果顯示,非洲農村人的食物較多是纖維含量高、動物脂肪低、蛋白質較豐富,他們的癌症風險同時較非洲裔美國人低。研究還指出,通過飲食而改變的微生物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可影響大腸癌風險。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基金會《公共衞生與政策影響的建議》報告不約而同地鼓勵多進食高纖維、含豐富全穀物的食品,如糙米、藜麥等;減少或避免食用紅肉和精製肉類,如香腸、午餐肉等。
避免精製食品
簡而言之,預防大腸癌的飲食建議有以下3點:
- 「地中海式」多樣化的飲食。
- 鼓勵進食高纖維食物。
- 減少或避免精製加工食品。
對腸道微生物而言,進食多種類食物的好處是,偶爾「不健康」的一餐對微生物群的影響便會相對輕微。並通過創造平衡的微生物群環境來促進腸道健康,可以改善宿主,也就是人類,你的總體癌症風險。
儘管在研究腸道微生物之前,醫學界已經大致摸索出預防大腸癌的飲食模式,但食物和大腸癌中間的連結仍未明確。腸道微生物正是其中一個探索飲食和人體交互作用的研究目標,希望能透悉箇中運作「知其所以然」,以期望日後能更精準、明確地訂立有益於人體腸道的一套飲食方法。
本文原載於 2020年11月20日《信報》,閱肝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