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香港人口中大約7-8%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癌最常見的病因。
患病原因
-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徑
- 絕大部分為母嬰傳染,即母親在分娩時經血液傳染給嬰兒。
- 成人亦會因血液、體液接觸感染乙型肝炎,例如:
- 共用容易蘸血的物品,例如鬚刨、指甲鉗等。
- 在不夠注意衛生,未妥善消毒的地方紋身、穿耳等。
- 共用針筒。
- 與患者性接觸。
- 餵哺母乳及社交接觸,如不使用公筷共饍、親吻等,感染乙肝機會微乎其微;握手擁抱更肯定不會傳染乙肝。
乙型肝炎的症狀
- 急性乙型肝炎
- 有嘔心、嘔吐、食慾減退、發燒、腹部疼痛以及黃疸(皮膚和眼睛變黃)等。
- 九成以上患者會完全康復,但約5-10%患者會演變成慢性乙肝。
- 慢性乙型肝炎
- 病情較輕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僅可能會疲倦、食慾下降。
- 到病情嚴重,例如肝臟細胞大幅壞死或出現肝硬化,才可能有黃疸、尿液變為深茶色、並有噁心、嘔吐、上消化道不適等。
診斷乙型肝炎
- 一般由身體檢查,驗血顯示肝酵素ALT過高,表示肝臟發炎受損,發現患病。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上獨有的一組蛋白質,若驗血發現HBsAg呈陽性,則表示感染乙肝病毒。
治療乙型肝炎
- 須定期抽血檢驗甲胎蛋白、接受超聲波掃瞄或肝纖維化掃瞄,監察是否開始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
- 現時乙肝藥物須長期以至終身服用,故通常醫生會由肝硬度、年齡、乙肝病毒活躍程度等指標,判斷是否開始服藥治療。
- 乙肝藥物以口服抗病毒藥為主,一線藥物有因替卡韋(entecavir,ETV)、富馬酸替諾福韋(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及磷丙替諾福韋(tenofovir alafenamide,TAF)。
- 處方哪種藥物,考慮因素包括抗藥反應、年齡、是否懷孕、腎功能等。
- 避免其他損害肝臟的行為,例如喝酒。
預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傳染途徑 | 預防方法 |
分娩時母嬰傳染 | 母親有適當產前檢查,嬰兒注射乙肝疫苗。 |
共用蘸血物品 | 避免共用。 |
處理傷口 | 戴上手套,妥善包紮傷口,消毒沾血的地方。 |
性伴侶患有乙肝 | 注射乙肝疫苗、使用安全套。 |
職業須時常接觸血液 | 注射乙肝疫苗。 |
乙型肝炎疫苗
- 自1988年開始,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皆會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 注射乙肝疫苗須分三劑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之間相隔一個月,五個月後接種第三劑。
- 因疫苗產生的乙肝抗體數量會慢慢下降,有時甚至會低至測試不到,但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會令接種疫苗的人士有長達15年以上的免疫力。
- 若感染乙肝高風險人士抗體不足,可注射加強劑,高風險人士包括:
- 職業時常接觸血液,例如醫生、護士、救護員、血液化驗師等。
- 伴侶患有乙肝,或有多個性伴侶的人士。
- 家庭成員中有乙肝患者的人士。
- 需定期洗腎的人士。
- 患上削弱免疫力的疾病,例如愛滋病的人士,感染乙肝會加重病情,也建議注射加強劑。
- 注射疫苗後,約有10%的人士未能產生抗體。在再次接種的人士中,也約有10%依然未能產生抗體。
乙型肝炎與懷孕
- 乙型肝炎是標準的產前身體檢查項目。
- 香港出生的嬰兒會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防止乙肝感染的效率高達95%。
- 病毒活躍的乙肝媽媽,或需開始服藥抑制乙肝病毒。
- 醫學研究顯示,藥物替諾福韋(TDF)對母嬰安全,也無礙母乳餵哺。
- 擁抱、親吻嬰孩,都不會傳染乙肝。
校閱:黃煒燊教授
日期:2023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