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 避免胃癌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及早發現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 避免胃癌

及早發現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 避免胃癌

在香港,高達約五成人受幽門螺旋菌感染。即使我們沒有出現症狀,也應該意識到幽門螺旋菌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列幽門螺旋菌為一級致癌物,與胃癌的風險密切相關。

為了預防胃癌,沒有症狀也建議篩檢幽門螺旋菌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寄生在胃黏膜和十二指腸的細菌,它會釋放出中和胃酸的物質,減少胃酸酸度,導致胃黏膜受到傷害。

幽門螺旋菌感染的症狀和很多腸胃疾病如出一轍,包括輕微噯氣、腹脹、噁心、嘔吐、腹部不適。但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士,都只屬輕微,甚至沒有任何症狀。然而,它可能演變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幾乎百分之百的十二指腸潰瘍、近八成的胃潰瘍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相反,若根除幽門螺旋菌,就可降低胃癌風險達34%。

雖然香港政府現時未有全民篩檢幽門螺旋菌的項目,然而,在2015年和2017年,兩個全球性大型醫學會議分別在日本京都和意大利佛羅倫斯舉行,其共識均是:建議即使沒有出現感染症狀的人士,也應該篩檢幽門螺旋菌[1] [2]。現時,我們可以憑「碳13尿素呼氣測試」檢查幽門螺旋菌,只須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於10分鐘內服食相關藥物並進行兩次的呼氣[3],不一定需要傳統的糞便檢查或動用胃鏡。

治療幽門螺旋菌:抗生素與益生菌

目前,服用抗生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的主要方法,約80-90%病人能夠根除幽門螺旋菌。然而,抗生素可能產生抗藥性,並且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腸胃不適、噁心、腹瀉、頭痛等。因此,我認為若出現幽門螺旋菌感染症狀,該優先選擇抗生素。但對於無症狀感染,以及抗生素治療成效不彰的人士,以益生菌抑制幽門螺旋菌可以是另一個選擇,或用於輔助抗生素治療。

某些特定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johnsonii La1(LC1)、Lactobacillus gasseri OLL2716、Lactobacillus johnsonii No.1088(LJ88),以及乳酪中含有的雙歧桿菌,都有助抑制幽門螺旋菌增殖。然而,如果需要高劑量的益生菌,也可以考慮服用益生菌補充品。

清除幽門螺旋菌後,仍要注意飲食

在幽門螺旋菌被根除後,胃壁細胞恢復正常,胃酸的分泌量也會增加,這可能導致胃酸倒流的風險增加。因此,在根除幽門螺旋菌後,我們需要調節飲食和生活習慣,減少胃酸倒流的風險。下一篇文章,我們會集中討論幽門螺旋菌在預防和治療期間的飲食建議。

註釋:
[1] Sugano K, Tack J, Kuipers EJ, et al.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2015;64(9):1353-1367. doi:10.1136/gutjnl-2015-309252
[2]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Rokkas T, et 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Maastricht VI/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Aug 8]. Gut. 2022;gutjnl-2022-327745. doi:10.1136/gutjnl-2022-327745
[3] 出自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網站的資訊。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