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治療腸胃疾病的新展望:專訪黃秀娟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專業健康資訊|擺脫腸胃肝病

微生物治療腸胃疾病的新展望:專訪黃秀娟教授

微生物治療腸胃疾病的新展望:專訪黃秀娟教授

我們一般以為,腸道功能僅限於消化食物和吸收養份,但事實遠超想像。近年研究指出,我們身體裏有40萬億微生物,絕大多數集中在腸道,有好的,也有壞的,微生物影響腸道健康,腸道健康又和很多疾病息息相關,例如兒童自閉症、濕疹,以及大腸癌、抑鬱症、肥胖、糖尿病等。「閱肝」特意訪問香港腸胃學會主席黃秀娟教授,和大家一同認識關於微生物和腸胃疾病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展望。

四成香港市民腸道微生態失衡

黃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一則研究,他們用糞便總體基因測試,分析近一千名香港市民的腸道菌群,結果發現四成香港市民有中等至嚴重的微生態失衡問題:簡單來說,腸道內致病的壞菌多、抑制壞菌和病毒的益菌則非常稀少。

腸道健康舉足輕重,黃教授舉例,我們會認為基因決定一個人是否易胖,卻苦於基因無法改變,然而,我們可以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來改善健康情況,有肥胖人士改善腸道微生態後,半年內體重減輕八至十公斤。

未來展望:破解炎症性腸病(IBD

「閱肝」合作專欄作家麥詠欣醫生曾介紹炎症性腸病,它的致病成因仍未明確,也只能控制,未能根治,在新興工業化國家愈趨常見。

黃教授和麥醫生致力破解炎症性腸病,她們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是引致炎症性腸病的大分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的主因,如果能在病人腸道消滅這種惡菌,對治療克隆氏症將大有幫助。從大海撈針開始到發現關鍵的治療環節,可說是炎症性腸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現時,黃教授正更深入研究炎症性腸病,例如正在香港及大灣區進行十萬對母嬰的臨床隊列研究,評估從懷孕期至嬰幼兒階段的各項因素,會如何影響兒童的長遠健康,幫助患有炎症性腸病的孕婦及嬰孩恢復健康的腸道微生態;找出與嬰兒炎症性腸病風險相關的因素,從而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未來展望:腸道微生物的樣本庫

黃教授的下一步研究計劃,是將糞便中有益的菌群放入膠囊,製成藥丸。希望終有一天能夠以藥丸的形式提供個性化的活菌配方,治療濕疹、自閉症和肥胖症等常見疾病。

她更期望在大灣區建立「微生物諾亞方舟」:微生物樣本庫。正如大家都知道可以儲臍帶血,有助治療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病等血液疾病,腸道微生物也是殊途同歸,生命的前三年是我們腸道健康的黃金時期。如果往後能保持一組良好的腸道細菌,就可能免受許多慢性疾病侵害,而你所儲存的腸道益菌,說不定有一天在你腸道健康失衡時,「物歸原主」,能拯救自己的生命。

除了新的醫療方法之外,未來的技術突破還包括更方便地診斷腸道健康,例如智能馬桶(smart toilet),可以即時透過糞便分析腸道菌群健康狀況。

隨著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的重要,不止消化功能,甚至不止肥瘦,還對我們的壓力反應和情緒舉足輕重,黃教授認為,腸道微生物將會是未來的醫學研究焦點。我們期望隨著醫療研究的精深,能夠破譯又一個慢性疾病、情緒疾病的「人體密碼」,令更多病人受惠,也讓我們更清楚如何保持健康。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