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執業不一定是吸血鬼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私人執業不一定是吸血鬼

私人執業不一定是吸血鬼

文科生見到好多post都有講話香港私人執業的醫生是吸血鬼,當病人為搖錢樹。我覺得有需要比多少少背景資料大家。

1. 私家醫生叫你照影像(CT/MRI/超聲波)一定係想從中賺錢?

首先,我們要知道你去診所求診的醫生大致分為內科和外科。而進行影像掃描的醫生是放射科醫生。一個內/外科醫生是不會從影像掃描中獲得任何金錢。當然你幾時都可以陰謀論話兩個醫生係識,會rebate each other but it’s just insensible.

醫學發展最好的地方就是愈來愈多檢查,影響掃描最好的地方是把人體內裡的器官、血管、骨骼等等2D/3D呈現出來。在有影像掃描前,好多外科類的疾病都只能靠臨床去判斷,導致斷錯症開錯刀的問題。但有CT, MRI後,在進行具創傷性的手術前可以先照一照確診後才做,更可以用影像導航,減低手術風險。

是的,CT是有幅射,但我們要明白針無兩頭利,相對便宜,快捷且好用的CT自然會有他的壞處。但任何一個醫生都會採用ALARA principle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去減低病人接受的幅射。但是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如果臨床上有需要的話,是值得照、應該照、盡快照去排斥一些嚴重緊急的疾病。

2. 如果對醫生的診斷有懷疑時,要找另一個醫生咨詢嗎?

是的,如果個醫生的診斷真的出人意表地古怪而令你好懷疑,又或者醫生建議做一個大手術,而你想知道有沒有其他alternative的話,是值得去找second or third opinion。但你們必須明白,你找second/third opinion某程度都同時delay緊個治療,要接受當中的風險。

不用擔心醫生會因為你去咨詢另一個醫生意見而嬲豬,因為一個reputable的醫生是不會介意的,如果對自己的診斷有信心時,你去找另一個醫生,都一樣會是同一個診斷和建議的。

Doctor shopping的最大的問題是當你轉醫生時,新的醫生要從頭開始再調查過整件事,我們不是House或小說中的神醫,不會一眼就看得出你是什麼病,有些時候要再檢查、再安排抽血/影像掃描,如果你每次看一個醫生兩次便轉,每個醫生都只能調查一點點而最後無法診斷。這在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某一些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更為明顯。

有些時候2nd or 3rd opinion是值得做,但我們不應該鼓勵病人瘋狂搵2nd/3rd opinion,因為這會破壞醫患互信,令香港崩壞中的醫療環境雪上加霜。

3. 你一有保險,醫生便會把你當肥豬仔劏?

我們要明白在醫學裡有一樣東西叫pre-test probability and post test probability.

意思是,當你臨床上問診和檢查後,會形成了一系列的假設,病人應該患上了A,B,C,D病的其中一種,但在做測試前(驗血/程序/影像etc)未能確診,只能有個可能性(pre test probability)。

但當做測試後,診斷病人患上A的可能性便非常高(post test probability),醫生便會安排接受對應A疾病的治療。

須知道在私人執業的世界上每個測試都要錢(你不能期望放射科醫生、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抽血姑娘等等打免費工)。私人執業的醫生便會因應病人的財政狀況去平衡要不要做某些測試。是的,做哂每個測試當然是最好,但如果病人跟本比唔起時,或許可以不做某一兩個測試,再同病人商討唔做測試的風險是什麼。

無奈的是,很多時候醫生沒有解釋清楚,網絡世界充滿荒謬的言論,再+/- 一些人spin多兩spin,又無人幫忙rectify錯誤的概念,私家醫生便成為了見你有保險便瘋狂搶錢的吸血魔鬼。

當然,樹大總有枯枝,云云咁多私家醫生總有一兩個庸醫和吸血魔鬼。

文科生都有遇過,但我想指出的是,當我們身為網絡作家/blogger時,我們要明白或許我們在社會會有些微影響力,在批判私人執業市場時,我們要盡量確保言論是中肯、公平而且能夠同時教育到市民大眾一些醫療的概念,才不會引起醫患的對立。

醫患對立源於誤解,我們要時刻提點自己,在看診時是否做得不夠好,解釋得不夠清楚。我們或許不能阻止網絡上的謠言,但我們可以從modifiable factors上著手,從做好自己的角色開始。

本文原載於「文科生.歷險手記」facebook專頁,閱肝獲授權轉載。專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artstudentinmedicine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