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生態健不健康,即是大腸小腸住的是益菌還是害菌多,足以影響新陳代謝和免疫力。我們要改善腸道生態,主要通過高纖維、少加工食品的飲食,扶助益菌生長,「吃」出健康腸道。但除了調節飲食,還可以把有益的細菌一次過「倒」進腸子,這就是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 IMT)[1]。
IMT可謂醫學界最炙手可熱的研究項目之一,其方法是,通過提取健康人士的糞便,將裡面的益菌以內鏡轉移進病人的腸道,協助改善腸道生態來醫治疾病。
醫學界的「新貴」:多項研究正在開展
畢竟是新興技術,IMT目前證實能治療的疾病只有難辨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它是一種腸道疾病,在美國每年約有23萬人感染,造成過萬人死亡;在香港則有上升趨勢,在2014年錄得3004宗病例,比八年前(2006年)增加超過兩倍,以長者為主。人數看似尚不多,但其30天死亡率超過兩成,即一旦染上,兩成病人會在30天內送命,所以有必要找出治療對策,挽救生命。201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在《新英倫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以I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的研究[2],顯示8成病人第一次接受IMT,已能緩解症狀。
身為醫學界的「新貴」,圍繞IMT的實驗多如雨後春筍:比如治療腸易激綜合症(IBS)、炎症性腸病(IBD)、糖尿病、肥胖症、濕疹,甚至自閉症,是的,大腦和腸胃看似並不相干,但其實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像香港中大大學曾有研究顯示,自閉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有更大機會患上腸胃疾病。
延伸閱讀:〈中大研究:自閉症兒童 腸胃病症狀風險高兩倍〉
上述研究有的已嶄露頭角,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實驗以IMT治療過胖的糖尿病病人,發現IMT配合生活飲食建議,患者腸道的益菌增加,也減低了壞膽固醇指數,有助預防心臟病和中風,其效果比單純接受IMT和單純接受飲食建議更顯著。
中大IMT研究需要你協助:招募糞便捐贈者
中文大學正展開多項研究項目,測試IMT治療各種疾病的成效。當下需要健康人士捐贈糞便,如你年齡介乎18-50歲,無長期病患,能夠每星期前來威爾斯親王醫院2-3次,歡迎參加我們的研究!我們將提供交通津貼予合資格的參加者,每月最高港幣7000元。
有意參加者,請來電 26373207。
注釋:
[1] 又稱糞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
[2] van Nood E, Vrieze A, Nieuwdorp M, Fuentes S, Zoetendal EG, de Vos WM, Visser CE, Kuijper EJ, Bartelsman JF, Tijssen JG, Speelman P, Dijkgraaf MG, Keller JJ. Duodenal infusion of donor feces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N Engl J Med. 2013 Jan 31;368(5):407-15. doi: 10.1056/NEJMoa1205037. Epub 2013 Jan 16. PMID: 2332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