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症狀

自身免疫性肝炎(簡稱自免性肝炎)是身體免疫系統自我攻擊肝臟細胞而引致的肝炎,大多數患者年齡為15-40歲,當中約有七成是女性。自免性肝炎是一種頗為嚴重的疾病,而且多數屬於慢性,病程可歷時數年,在沒有妥善的治療情況下,最終可能會導致肝硬化甚至惡化為肝衰竭。

大多數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到疲倦、腹部不適、噁心、食慾減退,出現黃疸、肝臟變大、尿液變深及大便顏色變淺等症狀,病情嚴重者則可能會出現腹水。

自身免疫性肝炎檢查

醫生會根據症狀,驗血報告及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驗血除了能測試肝臟是否發炎之外,亦可測試患者有沒有抗核抗體 (ANA) 或平滑肌抗體 (SMA)。另外,驗血亦可幫助區分出肝臟發炎是因為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如乙肝及丙肝) 或是其他代謝性疾病 (例如威爾森氏症)。

至於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則是以特製的刺針穿過皮膚插入肝臟,取出一些活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從而更準確地檢查肝炎的類型以及嚴重程度。不過,這是一種創傷性檢查,病人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醫生會在必要的情況下,如這個方法會對整個治療起決定性作用時,才會替病人進行活組織檢查,而檢查前醫生亦會先向病人詳細解釋整個過程的細節。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療

若能及早發現自己患上自免性肝炎,並得到適當治療,病情通常可被控制。近期的研究亦證明,持續有效的治療不僅可以防止病情加重,更可使已受損的肝臟復原。治療自免性肝炎會使用藥物,例如脫氫皮質甾醇 (Prednisolone)和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可以用來控制過敏的免疫系統,在治療初期會使用高劑量的藥物來控制病情,當病情受控後,便會慢慢將劑量減輕。多數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需要持續服用藥物數年,在某些病例中患者需終身服藥。在治療停止後,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的病情,因為病情可能在停藥數個月甚至數年後復發,所以病人應定期覆診,及將一切症狀告知醫生。

長期使用以上兩種藥物治療自免性肝炎,有不少副作用,使用高劑量脫氫皮質甾醇時副作用更為嚴重。脫氫皮質甾醇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體重增加,骨質疏鬆,脫髮,皮膚變薄,糖尿病,高血壓,白內障,青光眼,焦慮以及意識模糊等等。硫唑嘌呤可使血白細胞計數降低,導致噁心以及食欲下降,某些病人可能會出現少量的過敏反應,肝臟損傷以及胰腺發炎。

校閱:黃麗虹教授
日期:2024年1月16日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