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大腸癌主要有兩種,各有甚麼應對方法?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專業健康資訊|擺脫腸胃肝病

遺傳性大腸癌主要有兩種,各有甚麼應對方法?

遺傳性大腸癌主要有兩種,各有甚麼應對方法?

之前介紹過,遺傳性癌症是指由於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而導致的癌症,這次集中討論遺傳性大腸癌,它有兩個主要分類:家族腺瘤性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和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也稱為林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顧名思義,它們最顯眼的分別,就是一個是「瘜肉」,另一個是「非瘜肉」。

家族腺瘤性瘜肉症(FAP

FAP會使人體產生大量瘜肉,特別是大腸內,患者可能仍是少年十五二十,但大腸內已有過百顆瘜肉,每顆瘜肉都有癌變的可能,所以到五六十歲時,幾乎100%會患上大腸癌。

正因FAP來勢猛惡,幾乎避無可避,所以預防癌變的方法只好比較徹底:通常得乾脆切除整條大腸,這類為避免疾病出現的手術,稱為「預防性手術(Prophylactic surgery)」。既然切除大腸,一了百了,就自然就不會有大腸癌……當然也有一定副作用,例如當腸道只剩小腸,消化能力減弱,可能會較常腹瀉,大便變得較頻密,甚至視乎情況需要人工造口,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另外,FAP患者除了大腸瘜肉外,胃袋和十二指腸也可能會有瘜肉,膽管組織增生和甲狀腺癌的風險也較高,所以需要定時作胃鏡和十二指腸鏡檢查,順帶拔走較易致癌的瘜肉,以及用超聲波檢查甲狀腺。

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HNPCC

相對FAP而言,HNPCC病例比較常見。HNPCC不若FAP般會產生大量瘜肉,然而帶有導致HNPCC的異變基因的人士,患上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腎癌、膀胱癌等機率皆較常人為高。

如果驗出帶有上述基因異變,便要較頻密地接受一系列癌症檢查,以求在有少許癌症徵兆時及早治療,例如在20-25歲開始,每1至2年要做腸鏡及胃鏡檢查,由30-35歲開始,每3至5年做十二指腸鏡檢查,以及針對其他器官的癌症檢查,例如抽取子宮內膜組織、驗尿等。

至於上文提過的「預防性手術(Prophylactic surgery)」,則視乎需要而定,有些患者會寧願切除大腸,或者子宮和卵巢,但並非必需。

保持健康生活

不少病友都會問,有甚麼生活飲食方法對疾病有幫助?首先,阿士匹靈及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皆有助預防FAP和HNPCC,醫生會因應情況處方。同時,也建議無論是FAP還是HNPCC患者都注重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令癌症風險百上加斤,例如遠離煙酒等致癌物品,飲食三低(油鹽糖,尤其添加糖粉)一高(纖維),作息定時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保健之道。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