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背景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種肝病,前稱原發性膽管硬化。由於患者的膽管被破壞,經膽管運送的膽汁便會積聚在肝臟之內,令肝組織受損。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最終會惡化為肝硬化,甚至使肝臟停止運作。導致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原因至今不明,但相信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一種。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並非常見的慢性肝病,全球患病率為十萬份之五,即每十萬人當中只有五宗病例,而病發率更低至每年百萬分之六。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在全球的流行性和發病率相似,歐洲的發病率比亞洲稍高。約 90% 的患者為女性,年齡主要介乎 40 至 60 歲。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瘙癢和感到疲倦,某此患者亦會有黃疸,皮膚黃瘤,水腫,眼睛和嘴乾燥。亦有病例顯示患者會出現骨質疏鬆,甲狀腺問題,門靜脈高壓和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檢查

驗血(包括肝功能及抗體的檢查)及肝穿刺活組織檢查均可診斷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所有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患者的血清鹼性磷酸酶(ALP)和咖瑪麩轉月生酶(GGT)均會顯著增加。而幾乎所有患者的 IgM 免疫球蛋白亦會升高。肝酵素亦可能會輕微升高。早期患者的膽紅素通常會處於正常水平,但隨著病情惡化便會逐漸升高。當病情惡化成肝硬化時,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和血清白蛋白亦會不正常。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治療

患者需要補充維他命和鈣質以防止如骨質疏鬆等的常見併發症。在臨床實驗當中,有發現指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能舒緩病情,而肝臟移植只會對已惡化成末期肝硬化的患者比較有效。

2016年5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正式核准了奧貝膽酸(obeticholic acid, OCA)作為二線治療,使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治療邁出新的一步。

校閱:黃麗虹教授
日期:2024年1月16日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