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腸癌,都離不開瘜肉。瘜肉泛指大腸黏膜隆起的組織,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也有不同形狀。瘜肉起初只是很細小的良性組織,然而,它們隨時間生長,可能會發生變異,變成惡性腫瘤。
瘜肉的兩大類型:腺瘤和增生型瘜肉
醫學上大致有兩種途徑為瘜肉分類:第一種是抽取瘜肉組織檢查後,用顯微鏡觀察它的結構和病理;第二種更直接,用內窺鏡察看腸道時,肉眼去看瘜肉的形狀。
瘜肉主要有兩大類型,腺瘤(Adenoma)和增生型瘜肉(Hyperplastic Polyp),腺瘤是我們想像中瘜肉的樣子:蘑菇狀或肉瘤狀的凸出物。這類瘜肉較可能變異為惡性腫瘤,由長出腺瘤到惡化至大腸癌,約需時十年。所以,當內窺鏡醫生看到腺瘤,通常都會「除之而後快」。
增生型瘜肉的樣子呈扁平狀,稍稍隆起,形狀有點像快餐店的熱香餅。這類瘜肉相對而言較為「安全」,它一般會維持良性,惡化變異的機率非常低。內窺鏡醫生較可能因應病人情況,考慮是否需要切除。
有些扁平瘜肉更有害
過去,我們以為突起的瘜肉較可能惡化,約十年演變為大腸癌,扁平的瘜肉則相對安全。然而,近年發現,有一種「扁平鋸齒狀瘜肉」(Sessile Serrated Polyp,簡稱SSP;也有人叫它扁平鋸齒狀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簡稱SSA),外型較接近增生型瘜肉,但會惡化變異,且速度較一般腺瘤更快。
和腺瘤相比,SSP較難發現和移除(扁的比凸的來得隱蔽,也更難完全移除),形象點說,可謂「又鬼祟又凶猛」。所幸,內窺鏡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新型的內窺鏡配有高清鏡頭,還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燈光進行光學診斷 (Image enhanced endoscopy 圖像增強內窺鏡技術),讓醫生更容易發現較隱蔽的瘜肉,加上醫生經過最新的醫學培訓,加倍在意偵察扁平瘜肉,所以更有把握找出SSP了。
圖片:在不同顏色的燈光探照下,能更明顯偵察瘜肉,甚至能看清其結構和紋理。
上圖為白光內窺鏡成像,下圖為圖像增強內窺鏡成像。
如果瘜肉大小小於2厘米,醫生可以進行內鏡下「瘜肉切除術」移除瘜肉。但如果瘜肉大於2厘米,現時醫生會採用技術上相對比較複雜的「黏膜下剝離術」,即是像下圖那樣,內窺鏡可以伸出特殊的注射針,在扁平瘜肉下層注射專門的液體,讓瘜肉隆起,再用電刀把它切除鉗走。
圖片:內鏡下「瘜肉切除術」移除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