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性治療,常常要權衡好處與代價:以長者骨質疏鬆為例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預防性治療,常常要權衡好處與代價:以長者骨質疏鬆為例

預防性治療,常常要權衡好處與代價:以長者骨質疏鬆為例

預防勝於治療相信大家都一定聽過,但現實中要讓病人或普羅大眾了解預防的重要性並非想像中容易。

骨質疏鬆好多老人都會有,不少年滿70歲的公公婆婆如果你捉去照DEXA scan(編按:骨質密度掃瞄)和驗維他命D都會發現骨質密度過低以及維他命D不足。

但當你處方骨質疏鬆藥物,例如上一代的bisphosphonate時,很多病人都不喜歡,因為有反胃、胃痛和食道逆流的副作用。

常常我們都會聽到:
「行得走得,無事無幹為什麼要食藥?為什麼要承擔副作用風險?」
「就算骨質疏鬆都未必會死,為什麼要為了不會死的病而冒險食藥?」
近來更愈來愈流行這種要求完全零風險的心態。

長者跌倒,髖部骨折易致命

的確,預防性治療是屬於non event(非迫切事項)的一種,非醫療相關行業的市民所感知到的好處和風險,跟醫護人員是完全兩回事的。

普羅大眾並不知道原來老人跌倒後hip fracture(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風險高達30%,平均每10個因跌倒而髖關節骨折的老人便有3個會在一年來死去。即使幸運生存的老人亦可能因此失去行動功能,需要更多的支援,更有不少因未能照顧自己而要到護老院。

但對一些嚴重骨質疏鬆但未跌倒的老人來說,他們依舊日日行街買餸無難度,你叫他們定期打骨針或飲可能會反胃的骨藥,他們真的會當你發神經。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老人跌倒到底可以有多嚴重。

就骨質疏鬆藥,
他們感知的好處:甚少
他們感知的代價:打針貴、食藥反胃

但對醫護人員,特別是較有經驗的醫生或內分泌科醫生來說,老人跌倒是生與死的對決:
就骨質疏鬆藥,
我們感知的好處:長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顯著降低
我們感知的代價:打針貴、食藥反胃

是的,當你見識得多老人跌倒的個案,你會發現預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世事沒有早知,預防就是要付出代價去減低更大的危險

但往往病人和家屬並不了解,只有當他們親身體驗過老人跌倒之後髖關節骨折時,眼看老人因跌倒而死去或從此行動不便時才會明白「早知當初就吃藥打針」

但世事沒有早知,當他們親身體驗後,往往都已成定局,即使後悔莫及亦逆轉不了。

近排愈來愈多人不信任醫護人員,的確互信是雙向的,醫護人員要加強溝通令病人或家屬更加信任。但當一個人覺得所有醫護都加害你的時候,認為醫護的意見不可信,要求一定不存在的「零風險」治療或預防性治療時,便要承擔不依醫療建議的風險。

這個認知差異在種種醫療情況都可見,如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HPV、HIV、流感到今時今日的COVID等等。

There is so much a doctor can do.
條路自己揀。

本文原載於2021年9月15日「Dr.文科生」facebook專頁,閱肝獲授權轉載,專頁網址為:https://www.facebook.com/artstudentinmedicine
題目為「閱肝」所擬,文字亦有所潤飾。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