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顯示肝臟受損於COVID-19患者中常見 並可預測病人肺炎病情轉差風險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中大研究顯示肝臟受損於COVID-19患者中常見 並可預測病人肺炎病情轉差風險

中大研究顯示肝臟受損於COVID-19患者中常見  並可預測病人肺炎病情轉差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本中心)研究人員最近完成一項有關COVID-19肺炎與肝臟受損之關連的研究,分析逾1,000名本港COVID-19患者的數據後,發現其中五分之一人有肝臟受損。值得注意的是,有肝臟受損的COVID-19患者,病情惡化至需留醫深切治療部、需使用儀器輔助呼吸,甚至死亡的風險,較其他患者高近8倍。這些發現已於著名醫學期刊Gut發表。

由於多種慢性肝臟疾病在亞太地區的患病率都偏高,本中心的研究人員率領來自中國內地、日本、新加坡和澳洲等地專家,發表了一份針對COVID-19大流行期間治理有肝臟問題病人的立場聲明,相關內容最近亦已在另一份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發表。

本港五分之一COVID-19患者被發現有肝臟受損

感染不同種類冠狀病毒的病人,都有機會被發現有肝臟受損問題,包括肝炎、膽汁淤積或兩者皆是。在上述於Gut發表的全港性大型研究中,本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本港1,040名COVID-19患者的數據,當中有53人(5.1%)曾留醫深切治療部、22人(2.1%)曾需要儀器輔助呼吸,以及有4人(0.4%)病逝。

分析結果發現,23%的COVID-19患者體內肝酵素「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上升,反映他們的肝臟受損,而肝臟受損的情況與病人病情會否轉差亦有關連。

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本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葉卓風博士解釋:「我們的研究反映,肝臟受損於本港COVID-19患者之中常見。雖然至今仍未知道這種新型病毒對肝臟造成什麼確切影響,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了有肝臟受損的患者,他們病情嚴重惡化的風險,會較其他患者高8倍。這顯示監測患者有否肝臟受損,有助預測他們的COVID-19病情發展。」

本中心顧問醫生黃麗虹教授補充:「需接受不同藥物治療的新冠肺炎嚴重患者,或許是因為整個身體都在發炎,又或因為出現不良藥物反應,而引致肝臟受損。由於患者本身存在的慢性肝炎會影響肝臟受損的程度,全面檢視病歷及仔細調查他們有否並存的肝臟疾病,對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當重要。」

此外,研究團隊建議醫護人員必須謹慎用藥,以確保藥物對肝臟帶來最低毒性,並要小心監測肝臟情況,盡量減低感染COVID-19病毒對肝臟造成的損傷。

中大醫學院領導亞太地區專家 就COVID-19大流行期間治療肝病病人作出建議

COVID-19肺炎疫情持續,加上上述研究證明感染COVID-19與肝臟健康息息相關,有必要為各種常見肝臟問題提供在疫情期間的治療建議,尤其是在肝病患病率冠絕全球的亞太地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2015年亞太地區因肝病造成的死亡率為4.6%,同年美國和歐洲的相關死亡率分別為2.7%及2.1%。

為了回應需求,由本中心多位教授領導的「亞太肝病工作組(Asia-Pacific Working Group for Liver Derangement)」於今年六月發布了一份立場聲明,建議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應如何治理自身患有肝病或有相關風險的患者。該聲明涵蓋的臨床情況包括對肝病患者應如何處方治療COVID-19的藥物,以及在大流行期間,應如何就乙型肝炎或其他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移植的患者進行評估和治理。

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表示:「肝功能異常於COVID-19患者之中常見。由於這些患者肝臟受損的原因,以及新型抗病毒藥物對肝臟帶來多大毒性等問題,仍有待研究,我們這個工作組的專家遂攜手就肝病患者於COVID-19疫情期間的臨床治理提出建議,希望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給予病人最適切的照顧。我們相信,這些建議將對亞太地區以至世界各地的醫療人員都有所幫助。」

訂閱通訊

如想發表評論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