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詠欣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閱肝

麥詠欣醫生

麥詠欣醫生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也是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重點是炎症性腸病(IBD),尤其專注於肛周克隆氏症、IBD患者的妊娠狀況,以及腸道微生物群對IBD患者的影響。同時,麥醫生亦致力研究IBD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並為現任香港IBD協會的主席。

腸道微生物主宰人體健康?壞菌多令COVID19不能斷尾!

若腸道生態仍未恢復,會出現一系列長期病徵,包括容易疲倦、記性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髮,這些症狀,在COVID19「康復」後六個月仍會持續,甚至更長。

腸道微生物移植(IMT):調整腸道、挽回健康的嶄新技術

IMT可謂醫學界最炙手可熱的研究項目之一,其方法是,通過提取健康人士的糞便,將裡面的益菌以內鏡轉移進病人的腸道,協助改善腸道生態來醫治疾病。

長期腹痛肚瀉,腸道敏感也是一種病:解構腸易激綜合症

肚痛的原因林林總總,除了我們琅琅上口的「食錯嘢」和腸胃炎外,腸易激綜合症(IBS)也是頗為常見的腸道疾病。估計香港15%人患有此症,其中5%情況嚴重。粗略計算,嚴重患者約有五萬多人。

改善腸道生態,治療腸易激:歡迎參與中大的微生物治療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在展開微生物治療腸易激研究,現正招募腸易激病人。若你或親友持續受肚脹、肚痛和腹瀉之苦,歡迎你們參加計劃。

治療炎症性腸病:不能根治但必須控制

炎症性腸病(IBD)是慢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肚痛腹瀉、大便帶血、體重減輕、發燒等,多為間歇發作,頻率及輕重不一,嚴重時會導致腸纖維化、腸塞、瘻管肛漏或腸道潰瘍出血。現時,我們尚未能根治這種疾病,但可以服藥控制病情。

肚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胃炎:認識炎症性腸病

肚痛腹瀉,我們都會想到吃錯東西引致腸胃炎,喝幾天粥,來回廁所,買些成藥輔助,臥床休息便會康復。但你有沒有想過,肚痛未必是腸胃炎,或許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服用類固醇、抑制免疫力要注意慢性病:炎症性腸病(IBD)遇上乙型肝炎

炎症性腸病(IBD)和乙型肝炎一樣,都是慢性疾病,未能根治,只能控制。兩者病理大不相同,炎症性腸病源於免疫系統失常;乙肝則由病毒造成,免疫力低時或會發作。它們的治療會否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