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相關文章
感染了乙型肝炎?注意這五點細節,生活與常人無異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播,我們一般的社交生活,絕少會親密到和別人交換血液和體液的地步。吃飯、上班、握手、擁抱,傳播乙肝的機會均微不足道,乙肝不該是妨礙患者正常社交生活的原因,只有一些細節值得留意
乙肝病毒e抗原和e抗體可不可以同時呈陽性?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來自乙肝病毒,當釋放到血液中,驗血時便會被驗出,表示病毒正在體內複製,也意味病毒數量很高,傳染性也高。 至於「乙肝病毒e抗體」(anti-HBe或HBeAb),是由免疫系統針對上述「e抗原」產生的,負責攻擊「e抗原」,驗出「e抗體」,表示病毒複製的速度正在減慢。
甚麼時候不用再服乙肝口服藥?
停藥在病人看來,往往是痊癒的證明,患者渴望終有一天可以毋須定時定月的服藥,落得輕鬆。乙肝病人何時能停藥呢?參考亞太肝病學會2015年發布的最新指引,無論「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陽性或陰性(即驗出e抗原或驗不出e抗原)的乙肝患者,皆未有醫學證據說明服藥多久最理想,我們只能憑已知的醫學研究來建議
小心乙型肝炎傳染!預防乙肝全攻略
別急著戴上口罩,也不要在患者跟你握手時閃開。乙肝不是流感,也不是皮膚病……何況大多數皮膚病也不是觸摸皮膚傳染的。傳染乙肝的途徑,是母嬰傳染、共用蘸血物品、處理傷口和性接觸,都有方法預防。
乙型肝炎怎樣才可以「康復」?可不可以「斷尾」?
縱然各種檢測指標均正常,但少量乙肝病毒仍留在患者體內。一旦病人抵抗力下降,又或接受一些壓抑免疫力的治療,例如類固醇、癌症的化療或其他抗免疫藥物,乙型肝炎依然有機會復發,「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會由陰性轉為陽性(由偵測不到轉為偵測得到)。
乙肝藥TDF增長者骨折風險:五個預防⻣折的方法
研究團隊分析香港2008至2022年逾四萬名60歲以上乙肝患者的數據。結果發現服用乙肝藥物TDF治療的患者在超過兩年後,骨折風險明顯較高。要預防老人家骨折,我們有五個方法:攝取足夠鈣質、維他命D和蛋白質;適量運動,尤其是鍛鍊平衡力;控制體重;遠離煙酒;以及家居佈置及鞋子合適,防止跌倒。
肝臟問答:同時有乙型肝炎和脂肪肝怎麼辦?它們會互相加劇嗎?
乙型肝炎和脂肪肝都是香港常見的肝病,這兩者是獨立的疾病。乙肝病毒載量(HBV DNA)增加顯示病毒活躍,比較容易引起肝臟發炎和纖維化,但和肝脂肪含量沒有關係。反而另一種慢性肝病:丙型肝炎病毒才會連帶增加肝脂肪含量。
未來新藥促治癒乙肝,本中心前瞻探究康復者健康風險
當乙肝表面抗原轉為陰性,便可界定為乙肝「康復」。目前,達成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條件尚未透澈,但它是未來乙肝藥物的一大目標。因此,本中心作一項前瞻的研究,探究乙肝康復者未來惡化的風險,已刊登於《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醫學期刊。
中大分析近70萬人數據,證乙肝疫苗預防肝癌效用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本中心)於2022年7月發表研究,回顧32年來香港近70萬人的數據,發現普及接種乙肝疫苗後,感染乙肝的人數、以及出現肝硬化併發症及肝癌的比例皆顯著下降,證實疫苗的效用。
乙肝高齡化:腎病糖尿患者或須轉藥
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本中心)追蹤香港2000年至2018年的慢性乙型肝炎個案,發現乙肝患者明顯趨向高齡化,年長患者容易出現各種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腎病和糖尿病,足以影響乙肝藥物的選擇。
注射疫苗卻沒有抗體,我容易患上乙肝嗎?(影片)
為響應世衞和香港的防治肝炎活動,本中心副主任黃麗虹教授及醫療統計學者葉卓風教授講解哪類人士特別容易患上乙型肝炎,以及若檢查發現乙型肝炎抗體不足甚至沒有抗體,是否須要重新接種乙肝疫苗。
乙肝新藥的原理:我們終於能治癒乙型肝炎?
本文總結了乙型肝炎的現有藥物,以及研發中的新藥方向,如何以達成乙肝「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治癒」為目標。現有藥物旨在長期抑制病毒,避免肝病惡化,往後的乙肝藥物,既有從其他方面壓制病毒,亦有提升免疫力的研發方向……
乙肝媽媽的好消息!孕婦肝炎護理診所開辦 照料母嬰免傳染
乙肝媽媽最憂心的,定是傳染嬰兒。雖然所有香港初生嬰兒皆會接種疫苗,阻止母嬰傳染,但當母親體內的乙肝病毒非常活躍時,單憑疫苗,仍不足以確保嬰兒免於感染乙肝。
一「針」見血:分清甲肝和乙肝
除甲、乙型肝炎疫苗外,現時亦有甲乙型肝炎混合疫苗,注射方法與乙肝疫苗無異,大家可各按需要,選擇合適的疫苗注射。最後,叮囑大家,並不是人人皆適宜接受疫苗注射,注射前,應詳細詢問家庭醫生,以免發生「打錯針,吃錯藥」的情況出現。
慢性乙肝治療有什麼藥物可用?
口服抗病毒藥的作用,是抑壓病毒複製,從而減低病毒數量及減輕肝臟發炎。優點包括容易服用,副作用相對較少。然而,一旦停藥,肝炎復發的機會很大,因此需要長期服用,且沒有固定的治療時期。個別口服藥有較大的抗藥風險。不過,由於藥物選擇較以前多,醫生會先選用抗藥風險較小的。
本中心葉卓風博士發現乙肝病癒7年仍有肝癌風險 獲頒青年學者獎項
本中心學者葉卓風博士憑發現乙型肝炎病癒後,即使已過7年,仍持續有肝癌風險,獲得亞太肝病研究協會(APASL)的青年學者獎項(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預防乙肝母嬰傳染(三):產前肝炎門診(影片)
十間公立醫院開設肝炎護士診所:這是婦產科和肝科的合作計劃。篩檢出乙肝病毒載量(HBV-DNA)高的準媽媽,專門治療,以避免傳染乙型肝炎給初生嬰兒。病毒載量偏高的孕婦會先被轉介到肝炎護士診所作輔導,再由肝臟科醫生處方抗病毒藥物。
乙型肝炎不會加劇COVID-19,但肝硬化、飲酒傷肝卻不然!
單是乙肝,還不會增加COVID-19的威脅,但若出現肝硬化就另當別論了,我們這次研究,還顯示肝硬化患者染上 COVID-19 會有較高死亡風險,同時,和酒精相關的肝病患者也會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有乙肝可以懷孕嗎?乙肝媽媽產前須知
乙肝女士懷孕最大的風險始終是病毒在分娩前後有相當機會傳染嬰兒,這正是當今香港乙肝傳播的主要途徑,亦是世界衛生組織為達成於2030年全面消滅病毒性肝炎的政策重點之一。
COVID-19肺炎有機會影響多種肝病治療!乙肝患者或需開始服藥或轉藥
COVID-19病疫持續,由於疾病本身和治療藥物皆可能影響肝臟,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本中心)多位教授領導的「亞太肝病工作組」遂發表治療指南,建議各國醫生在COVID-19流行期間,特別護理各類肝病患者。
乙肝丙肝患者服用阿士匹靈 減三成肝癌風險
2020年3月,由美國和瑞典多家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權威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研究,證實服用阿士匹靈可以降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3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甚麼東西:一分鐘 EMOJI免疫系統入門
我們的免疫部隊,正是這樣一支後勤充足的勁旅,像有細胞能分析病毒獨有的蛋白質。這個獨有的特徵,就叫做抗原。由於特徵只長在乙肝病毒表面,所以叫乙肝表面抗原。
被奪走的肝臟:一宗漠視乙肝疫苗的悲劇
乙型肝炎的疫苗是很有效的疫苗。研究顯示根足乙型肝炎疫苗的schedule可提供90%以上的保護。如果K小姐當初有打乙型肝炎疫苗的話,就很大可能不會感染乙型肝炎引發肝臟衰竭、就不會需要換肝、就不會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
醫患合作:乙肝患者能提醒醫生甚麼?
政府在1988年開始,把乙肝疫苗納入本港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中,根據台灣的經驗,乙肝疫苗的確大大減低這群已打了針的人患上肝癌的風險。可是,尙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人,有什麼方法保護自己?
高齡乙肝患者要小心「老人病」
醫學進步,人類愈來愈長壽,香港人更是全球最長命一族。但壽命延長,不代表無病無痛,慢性乙肝患者依然要接受長期以至終身治療。當患者漸漸邁入高齡,治療時兼顧之處也就更多。
乙肝媽媽的煩惱:乙肝會傳染給嬰兒嗎?
乙肝不是遺傳病,和你的親族基因無關,所以沒有「遺傳」乙肝這回事;它是傳染病,病因緣於病毒傳播。母親傳染給嬰兒的途徑,有以下兩條:
1.子宮內傳播:通過卵細胞或胎盤傳播病毒 (5%至20%)
2.分娩過程中,新生嬰兒接觸含病毒之母血、羊水或陰道分泌物等而受感染 (約80%)
男人之苦! 乙肝「康復」後仍較易患肝癌
男士的肝炎病情,一般也比女士嚴重。所以在「乙肝康復」之前,肝臟受損硬化的機會也較高。50歲後才「乙肝康復」的男士,「康復」五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足有2.5%,不容忽視。按國際指引,應該繼續定期接受肝癌檢查,以預防肝癌。
我有乙肝,怎麼辦:乙型肝炎帶菌者自救指南
患上乙型肝炎,自然要看醫生。醫生會做的,是根據患者年齡、肝酵素水平、乙肝病毒載量、腎功能和有沒有肝硬化,再配合其他身體狀況,決定開始治療,還是先持續監察。雖然都已經就醫,把身體交給醫生就對了,但多了解乙肝,也有助自救,治療事半功倍。
跟肝炎說再見:根治乙肝丙肝 就在這十年
肝炎如此猖獗,世衛的目標顯得不可思議:要在2030年,令乙肝和丙肝在全球新發病例減少九成、致死率減少六成半、九成患者能夠診斷、八成患者獲得治療。要達成如此宏願,不論是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都缺一不可。
患上乙肝不吃藥?關鍵竟然是「這個檢查」!
肝纖維化掃瞄則憑儀器發放音波,透過皮膚傳至肝臟,再憑音波傳送的速度測量肝臟硬度。「閱肝」早有介紹,肝纖維化掃瞄能夠量度肝硬度和檢驗脂肪肝,原來它對診斷乙肝也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應否開始吃藥?不妨掃一掃,給醫生參考吧。
乙型肝炎抗體不足!要補打加強疫苗嗎?
注射疫苗後十餘二十年,乙肝抗體怎麼減少了?不幸的情況,是免疫系統受損,但相當罕見。常見的原因,是乙肝病毒沒有在人體爆發,免疫系統因應情況,暫且偃兵息鼓,不用生產過多抗體而已。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會記住病毒的形狀,並因應時機,分配力量 。乙肝病毒不多,抗體自然可以「減產」,但倘若病毒增生,就會重新生產抗體應付。
哪款乙型肝炎藥最好?乙肝藥物排行榜
不少患者和家屬在網上問及「邊款乙肝藥最好」、「應唔應該換藥」……要評比藥物的優劣,概略而言,是指療效較佳、避免抗藥性和副作用少。對於乙肝,療效指標是遏止病毒複製繁殖,減輕肝臟發炎和改善肝組織。而避免抗藥性,則是說病毒不會適應藥物,再次活躍,導致用藥無效。
「乙肝女生索吻」:談乙肝歧視及患者注意事項
乙肝的傳播途徑,最主要是血液,尤其是母親分娩時傳染嬰孩,患者在日常生活,防範傷口、血液和他人接觸,就能阻止乙肝傳染。可以說,和乙肝患者相處,受傳染的機會還不如身邊坐著一位傷風患者咳嗽噴嚏,根本不用隔離宿舍和飯桌。
為什麼不是所有乙型肝炎患者均要服藥治療?
患者到了20至40歲左右,免疫系統才會開始識別出肝細胞內的乙肝病毒其實是入侵者,嘗試清除它們,免疫細胞要清除外敵,病毒也不坐以待斃,爭戰過程會引致肝臟發炎,我們稱這階段為「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
中大研究揭乙肝康復者仍存罹患肝癌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本中心)研究發現,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康復者仍有罹患肝癌的一定風險,當中以50歲後才乙肝康復的男士風險較高。研究人員呼籲,這類患者應定期接受肝臟檢查。有關研究在全球同類研究中屬於最大型,並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
抗病毒治療 減乙肝病毒母嬰傳播
有高濃度乙肝病毒的懷孕母親,只要接受一個為期12至16週的抗病毒治療,就能夠大大減低乙肝母嬰傳播風險至0至1 %。而台灣的研究,顯示接受過TDF治療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比起未接受治療母親所生的,在六個月大時發現對HBsAg呈陽性反應的比率為低。